新闻动态
高考志愿填报放弃自己的目标, 一味地弃冷逐热, 真能称心如意吗?
发布日期:2025-08-16 14:10    点击次数:199

2025年高考估计会被很多人深深地刻在脑海中,因为这一年出现了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是民办研究型高校崛起,他们的录取分堪比中上游985高校甚至直逼华东五校;二是很多985高校弱势专业无人报考,甚至出现在征集志愿之中;三是清北的地位有所松动,多地学生弃清北而选自己更为满意的高校及专业;四是各个层次高校录取最低分排名均较往年有较大的变化,高校最低分排序产生了少有的波动;五是麦可思公布了最新的毕业生就业专业调研数据,计算机类专业已经连续三年消失在绿牌专业榜单之中。

很多网友、网红以及高考生与家长,都在狂热地追逐着计算机类专业,好多所谓的高考志愿填报网红眼中,高考志愿填报只有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电气类、自动化类等少数大类专业值得报考,其他专业大类都被他们弃如敝履。可是,谁又能知道,在热潮下面,依然会潜藏着一股冷流,热门的大类专业如果碰上冷门高校甚至中游高校都无法顺利运转,我们如果一味地去追逐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最终在4年甚至7年更或在10年之后,考生自己将面临怎样的局面,谁能预知?

大家可还记得,在不太久的以前年度,某网红还在直播中疯狂地向大家推荐土建类专业,可是这些大学生们至今也刚刚毕业,甚至还在读研之中,可谁又明白,目前的土建类专业所面临的境况,竟比“生化环材”还要“冷”,那些听信了网红言论的学子及家长们,又有谁来为其负责?

一个非常典型的热门专业是大家目前所直接经历的,这个专业就是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兼具的人工智能专业,其狂热程度已经远超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短短5-6年时间,从2019年首批开设的35所高校,发展到2025年的514所,6年时间新生规模从不到1000人扩大到如今的5万人,他们将来毕业都能年薪100万、30万吗?南京大学首届人工智能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30.38万是所有学生的梦想,但是照进现实之后,又有多少高校的人工智能毕业生能超越南京大学,甚或是达到其三分之一的水平?

笔者经常告诫高考生及家长,不要因为各种网络舆论就“听风即是雨”,一味地弃冷逐热。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真有那么不堪吗?某某民办外国语学院开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真的值得大家高分投怀送抱吗?找到自己兴趣的专业去投入更多的精力,冷热其实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因为,这世上没有无用的专业,更不会有一直热到底或冷到底的专业。

大家看看2025年高考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与专业类,排首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规模高达13.48万人,第二位的软件工程10.29万人,第十位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6.96万人;另外最多的专业类中,计算机类又以3.61万人居榜首。计算机类包含了19个本科专业,仅上述3个专业规模就超过了30万人,一个计算机大类本科专业招生规模就超过45万人,占据了全国本科新生规模的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的本科生毕业后,平均年薪或者有大比例年薪能超过10万呢?

以近三年内本科毕业生为例,31个省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平均薪酬统计指数,达到全国平均薪资的省市仅有4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而接近全国平均薪资的一半甚至以下的省市还有8个;软件工程专业同样如此,达到全国平均薪资的省市依旧只有4个,而低于平均薪资一半的省市还有6个。所有高考生及家长,在填报计算机类专业志愿时,目标都是奔着那顶尖值而去,可最终却发现,自己甚至连全国平均值都无法达到,甚至比全国平均值的一半都还要低,那时的你又有何感想?

笔者并不是建议大家都不要去报考计算机类等热门专业,毕竟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摆在那儿,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一味地以行业最高薪酬标准为基础去追逐热门,本来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只是一味地逐热而往,最终依旧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其他在各位心目中的所谓“冷门”专业,如果属于自己的目标专业,学好了一样能比肩自己学计算机类专业的薪酬,找一个自己喜欢专业范围内的职业比一味的逐热而去的专业不更好吗?



上一篇:韩知名女团新歌被指抄袭

下一篇:没有了